从2009年首次亮相到如今走过17载,“双十一”早已超越消费狂欢本身,成为电商与快递产业协同进化的生动见证。十余年迭代中,两者关系完成了从“电商倒逼物流提速”的单向适配,到“物流反哺电商拓界”的双向奔赴;物流行业告别手忙脚乱的粗放增长,电商平台跳出集中促销的短期博弈,共同迈入“质效优先、价值共创”的新阶段。这场围绕产业链的深度变革,正重塑“共生共赢”的行业新生态,为消费升级与产业赋能写下鲜活答卷。
商家转型:“日常深耕”取代“集中大促”
2025年“双十一”,淘宝、京东等平台将促销周期拉长至37天,从10月9日启动的超长周期创下历届之最,为消费者预留了充足的选品、比价时间,也标志着电商从“集中促销”向“日常深耕”的转型深化。
京东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型的成效。10月30日晚8点至次日晚7点,近24小时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超117%,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25%,数码、家电家居服务、护肤等品类增幅尤为显著。“不用熬夜抢单,有足够时间对比商品、看评价”,兰州市城关区网购达人郑晓娟的感受极具代表性;另一位消费者李蕊则直言,“悦己消费已成刚需,趁着促销囤了护肤品和冬装”,理性消费与品质需求并存成为主流。
回溯发展历程,2009年天猫首启“双十一”时销售额仅0.5亿元,此后成交额一路飙升,2013年为362亿元,2021年突破6000亿元。海量订单曾让快递链路面临“大考”。
如今消费结构升级倒逼行业变革,消费者更趋理性。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多平台分流流量,“专业主播+品牌货盘+平台保障”的直播电商模式崛起,让商家竞争从“拼低价”转向“拼创新、拼服务”。

图为直播带货现场 胡旺弟 摄
“电商初期靠低价吸客,成熟后价格透明、利润压缩,竞争自然转向价值层面。”业内资深人士分析,物流行业曾因低价同质化陷入“单量与利润失衡”,而平台、商家若持续让利,将难以保障产品质量与服务体验,最终可能多方受损。
在此背景下,电商平台加速“日常化运营”转型:减少营销套路,以爆款思维、品质优先、服务至上构建核心竞争力,同时通过直播带货、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打造有温度的消费场景。
以京东为例,其“源头直发”“产地直采”模式构建生鲜供应链,近24小时内生鲜源头直发订单同比增长180%,产地直采水果订单同比增长60%,印证了新消费场景对消费热情的激发作用。
甘肃尚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更具地域参考价值,作为专注甘肃优质农产品销售的电商企业,以平凉苹果为核心深耕八年,电商部负责人史小红直言:“日常深耕比集中促销更能积累黏性客户。”苹果采摘季她每天深入果园把控品质,如今公司在多平台的店铺已进入“复购+推荐”的良性循环,生意持续红火。
寄递升级:“质效并重”替代“以量取胜”
十余年迭代中,电商与快递物流的关系已从“电商倒逼物流提速”到“物流引领电商拓展”的关键转变。面对“双十一”海量订单,物流行业也告别早期的手忙脚乱,步入从容应对的成熟阶段,“质效并重”成为行业升级的核心方向。
看着包裹在分拣矩阵中穿梭,甘肃圆通速递副总经理章伟文感慨不已:“2018年之前,大多数快递企业靠人工分拣,每小时仅能处理6000件;2018年起采用交叉带式分拣系统后,每小时处理量达15000件,效率提升2.5倍,准确率超99.6%。”随着智创园区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产每天处理量可达150万件。一件包裹几分钟内就能在分拨中心完成分拣。
“目前分拨中心日处理量稳定在100万件左右,8至10月蜜瓜、苹果出港件多,10月下旬‘双十一’进港件补充,运量平稳后更能专注提升服务。”甘肃极兔速递负责人黄金银表示,为应对后续“双十二”及2026年元旦、春节物流高峰,公司已提前协调备用运输车辆,并与5家劳务公司达成用工合作。

邮件处理中心正在紧张有序处理邮件 冉七龙 摄
甘肃省邮政管理局数据印证了行业趋势:2025年“双十一”(11月1日至5日),全省快递最高日处理量822.1万件,同比增幅1.44%,增速趋于平稳。
回顾近年发展,甘肃快递处理量曾呈几何级增长:2018年“双十一”后日处理量超300万件;2020年最高日处理量达550万件,为2019年的1.6倍;2023年“双十一”后连续11天单日处理量超百万件,峰值达120万件。
增速放缓的背后,是行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提升”的主动转型。
电商发展倒逼快递行业扩容提质,吸引更多品牌入驻甘肃。截至2023年,全省已有15个快递品牌、214家法人快递企业,各类网点(驿站)超8300个,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;基础设施加速升级,京东、申通、中通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,顺丰、韵达2个项目落地建设,省级邮快件日处理能力突破1000万件。
如今,甘肃快递网络更趋完善:9个主流快递品牌、6046个网点,直接从业人员2.8万人;85个县级寄递供配中心、1.59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,7482名乡村寄递公益岗人员保障服务,5415个偏远建制村实现快递进村,日均进村邮件约3万件。
技术创新成为服务升级的核心驱动力。无人机、无人配送车、新能源车辆、智能分拣机器人、冷链车等设备广泛应用,智能化仓储、自动化分拣加速落地,推动“次日达”“小时达”“分钟达”成为常态。
今年“双十一”期间,京东通过仓网加密与库存下沉,提升偏远地区时效:95%自营订单、87%乡镇街道实现24小时内送达,新疆、西藏45.5%订单“当日下单次日达”。而京东京造通过产品定义数字化、生产制造智能化、库存管理线上化、渠道销售精准化,在推动供应链产业链降本增效的同时,也让更多品质好货以更优价格走进千家万户,标志着寄递服务正式迈入“质效并重”的新阶段。
链条协同:“双向奔赴”实现“共生共赢”
小小快递,串联千城百业、连接千家万户,既是打通线上线下的关键节点,更是畅通供需两端的核心纽带。
如今,“消费需求倒逼快递升级,快递保障反哺消费体验”的双向循环已形成,电商与物流的深度协同,正为产业链注入澎湃动能,更在乡村振兴、城乡融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“昨天在树上,今天在路上,明天到手上。”静宁苹果种植户胡稳稳对快递速度赞不绝口。今年,多家快递公司在村口设收寄点,苹果寄递更便捷、时效更快,回购的客户也越来越多。
高效服务激活消费潜力,甘肃圆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业绩可作佐证——该公司主营桃子、苹果,截至2025年10月底,出港件达16.8万件,远超14万件的年度目标,彰显了“电商+寄递”对农产品销售的赋能效应。
2024年6月,甘肃省邮政管理局等9部门印发《推动甘肃省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,未来5年将培育5个国家级农村电商与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,支持开通1000条以上“交商邮供”融合示范线路,建设4000个以上“交商邮供”示范站点。同时,鼓励发展“电商+产地仓+寄递物流”模式,形成集货、加工、配送、网销等统一的供应链条,提高农产品上行效率。
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加速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与快递进村进程,既畅通了城乡经济循环,也更好满足了农村群众的用邮需求。
京东则通过产品定义数字化、生产制造智能化、库存管理线上化、渠道销售精准化,推动供应链与产业链降本增效,让更多品质好货以更优价格抵达消费者手中;快递企业依托全网资源,为甘味农特产品基地提供运费补贴、定制化寄递方案,全力保障应季果蔬高效流通。

智慧分拣中心快件“会识路” 胡旺弟 摄
快递与电商的协同,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。甘肃快递企业在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,借力电商直播挖掘农村市场,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。“寄递渠道畅通,减少了中间环节,降低了农产品损耗,提高了流通效率。”
甘肃省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全省各级部门加大政策支持,推动多地农产品寄递规模化发展;快递企业则依托全网资源,为甘味农特产品基地提供运费补贴、定制化服务,助力应季果蔬高效寄递。
今年1至9月,甘肃寄递甘味农特产品超5000万件,其中天水苹果、定西中药材、民勤人参果单个基地寄递量均超800万件,“产地直发专线”既让消费者吃到新鲜农产品,也为农户拓宽了销路。
行业协同的成效还体现在数据上:2024年,甘肃快递出港件、业务收入增速均居全国第一方阵,出港件达4.4亿件;2025年,这一目标提前70天完成,预计全年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5亿件。收派比(出港件量与进港件量比例)从2024年初的1∶5优化至1∶4.1,兰州市更达1∶3。
这背后,是电商平台的布局调整:京东、苏宁等企业在兰州建仓,多家平台将生产基地、前置仓落地当地,大幅提升快递出港量。
从直播带货盘活农村消费,到智能分拣优化用户体验,电商新业态与物流新服务的碰撞,持续激发消费意愿、拓展市场空间。如今,销售、运输、消费构成的产业链正在实现“共生共赢”。
未来,随着政策支持加码、企业协同深化、技术创新赋能,这一产业生态必将释放更大价值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