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3日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,当天上午9时,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大会,展现出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、广泛的外交影响力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。回望14年抗战的艰难岁月,战邮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战时邮政是中国抗战历程中的红色通信脊梁,无数邮政先辈承载着中国邮政的使命,浴血拼搏,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。战争时期,邮政通信是保障军事指挥和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,要求邮政员工坚定履行党的工作要求,保证中央与各地战区之间的正常通信,这关系到战争全局的成败。
自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进入全面抗战时期,根据党中央的指导,为确保与各地根据地通信顺畅,建立了陕甘宁边区通讯站、华北各根据地交通局、华中各根据地交通总站、山东战时邮局等各地邮政通讯机构。以陕甘宁边区通讯站为例,1935年11月红军长征抵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,建立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管理局,而后于1936年下设陕北、陕甘、陕甘宁3个省局,西安事变后改为陕甘宁特区邮政局,并在各地设立分局,在经历国民党及一些破坏分子的干涉后,1938年5月底正式设立陕甘宁边区通讯站,承担起传递党内文件、信件和报刊,护送干部、发行党报党刊及民用信件、沟通各根据地联系等重要任务。先后建立4处分站,24处县站,16处联络站,开辟8条邮路干线,总长5080公里,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至各专署、县府的坚不可摧的战时邮局通信网。
在抗战时期,无数先辈们奔走在“生死邮路”上,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用生命的代价保持通信畅通。无数奋战在前线的通信员、邮务员始终坚定心中信念,听从党中央的安排,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、运输物资。那时的陕甘宁边区山大沟多,交通极其不便,边区邮政工作条件极其艰苦,工作需要克服的困难非常多,当时运送邮件除了总站有 1辆自行车,陇东分站有2辆自行车之外,其余邮政职工均只能靠自己的双肩扛起邮件,翻山越岭,顶风冒雪,每天在邮路上要走70-90公里路,用双肩挑起边区通讯邮递的重担。
西兰公路作为重要通讯通道,沿线的甘肃驿夫承担着传递情报的使命,他们大多为当地人,只能赶着骡子日夜兼程,伪装成普通运输队伍来混淆敌人。在遇到空袭时,他们会用身体阻挡飞溅的弹片保护信件,用生命去保障与后方联系不中断,是抗战大后方不为人知的无名功臣。在西北地区还有许多为通讯事业浴血奋战的英雄,贺进民便是其中之一,贺进民于1936年进入兰州邮政管理局工作,担任中共兰州邮电支部委员,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截取情报,并将情报迅速传递给有关党组织,还帮助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将书信文稿秘密寄出。
在这条艰难的“生死邮路”上,全国各地还涌现出以“人在文件在,人不在文件也要在”的来岳赞臣;不畏砍头,始终不屈的陈明生;面对酷刑坚贞不屈的肖华光等一大批战邮先烈们。他们都为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奉献出了毕生的坚守和无畏,用生命创造了一条隐秘却坚韧的“通信生命线”。
新中国成立后,邮政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1949年11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,除中国台湾省外,普遍建立了各级人民邮政机构,组成了四通八达的邮政路网,开启人民邮政事业的新篇章。
党的二十大以来,邮政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,业务电子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。集邮政、金融、电商、社区为一体的智慧营业厅快速发展,CRM系统用于客户信息管理和精准营销,邮掌柜实现商品高效经营和便民服务,中邮E通为自提点提供便捷服务。无人投递、智能分拣系统已在全国多地邮件处理中心投入使用,无人车+无人机让快递效率飞速提升。在智能化、信息化的浪潮中,中邮信科积极响应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和集团公司部署,成功研制并上线自主可控的“鸿雁大模型”,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邮政寄递、金融、邮务、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。
2025年初通过集成DeepSeek大模型实现产品能力跨越式升级,打造了鸿雁-慧听、鸿雁-邮小知等8款大模型应用,开创Al+场景的深度融合模式,应用到寄递及邮储银行中,使营销转化率达到26.85%,智能客服助手信息准确率提升12.54%,翻译模型使进口邮件处理效率提升9倍,审计报告自动生成系统年节省超3500人/天,网点合规核查时间缩短至分钟级,风险识别实现自动化升级。开启邮政智能持续化发展新篇章。
从战邮到现代邮政,中国邮政始终秉承着“人民邮政为人民”的服务理念,在全国建立了广泛的服务网络,即使是偏远地区,也能看到邮政人员触达的身影,为人民群众提供普遍服务,确保邮件顺利送达。当代邮政人在面对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时,同样毫不退缩。如在地震、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,中国邮政迅速组织力量,建立临时邮局,恢复邮政服务,为灾区送去物资和信息,展现了强大的责任和使命担当,这正是战邮“忠贞使命、艰险无畏”精神的延续。
同时,现代邮政还传承了文化传播功能,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中国邮政发行了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》纪念邮票,以重要战役为展示重点,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,让抗战精神随着邮票穿过历史长河,薪火方寸相传。
从战邮到现代邮政,历经岁月变迁,邮政事业不断发展壮大。但无论何时,战邮的精神始终熠熠生辉,激励着现代邮政人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行,为国家发展、人民幸福贡献全部力量,也让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通过邮政这一特殊载体呈现出来,被后世永远铭记。相信在未来,邮政将持续以传承为帆,创新为桨穿越风雨,驶向智能高效、普惠万家的彼岸。(供稿人: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定西市安定区分公司 袁雄)
参考文献
[1]王晋林.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通信邮政事业[J].传承,2014,(03):38-39. [2]张宇,路召飞.战时邮政的历史方位及精神价值探析[J].邮政研究,2022,38 (06): 61-65.
[3]候雷平.中邮信科“鸿雁大模型”开启邮政智能应用新篇[J].中国邮政报, 2025-08-28.
[4]程雪梅,石云,李丽.“鸿雁”大模型集成DeepSeek 加速邮政产业智能化升级[J].中国邮政报,2025-02-24.
[5]宋婧. 一抹“邮政绿”,迸发新动能[J]. 电子信息产业网, 2025-02-1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