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末的北京,北京邮票厂的生产车间依然“热量”十足。车间里,机器轰鸣声与油墨味交织,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》(以下简称“抗战胜利80周年”)纪念邮票正在火热印制——邮票纸张在机器间高速流转,转眼便被印上精美图案;工作人员各司其职,以专注和高效的态度紧盯发行倒计时,全力推进印制工作。
全要素筹备体系稳生产
“承接这套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邮票的印制,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。”北京邮票厂有限公司生产调度部总经理郭恩娟的话,既是公司上下心声,也是生产团队共识。早在8月12日,北京邮票厂第一时间召开专题动员会,围绕生产组织、质量管控、安全保障、应急预案等方面,构建了全链条的筹备体系。
在“人”的保障上,该厂生产一线全员24小时待命,白班与晚班无缝衔接,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运转状态;在“机”的维护上,提前对印刷设备进行全面保养,并购置电雕机、自动检查机等的核心配件作为备用,避免设备“掉链子”;在“料”的储备上,各种原辅材料早早地入库“待命”;在“法”的优化上,工艺试制并行推进,采取双印刷机模式,全力保障最终交货时限;在“环”的调控上,为降低高湿度影响,印刷设备现场加装除湿机,实时监测温湿度,为印刷质量提供有力保障。
8月26日图稿正式批复,此时距离邮票发行仅剩8天。面对“时间紧、任务重、要求高”的严峻挑战,“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”的全方位筹备体系为这套邮票印制的高质量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:100余名生产人员迅速投入紧张生产,保持24小时不停机运转;“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着想,下道工序为上道工序服务”的优良传统有效落地,各工序间衔接高效顺畅。
专色印刷工艺保质量
鉴于邮票题材的重要性与交付时间的紧迫性,北京邮票厂团队采取了成熟稳妥的专色印刷工艺,搭配高精度制版技术,从技术源头保障质量稳定。
在实际生产环节,环境、材料、设备等变量容易导致邮票印制出现不稳定。“我们要时刻关注套印,时刻关注颜色,套印不准的话,邮票图像就可能不清晰。”胶雕班组领机王霄勇一边说着,一边在色彩调整机与监控屏间往返:时而俯身用桌面检测仪核对色彩基准,时而起身微调套印参数。手掌上的薄茧,正是他8年邮票印制工作匠心沉淀的见证。
“一是严抓颜色质量,二是严抓套印质量,确保每一枚邮票颜色的稳定性、套印的精准性。”王霄勇的话,道出了团队对邮票生产质量的严格把控。郭恩娟也反复强调:“从工艺设定阶段,我们就确定了‘用最稳定的颜色达到最好表现效果’的理念,制定了适应色彩和套印要求的工艺方案,就是为了确保大批量生产时质量的稳定性。”
“三道防线”检查守底线
在胶印车间的抽检台上,摆放着一台小型紫外线灯、两个不同倍率的放大镜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具,却是确保邮票品质的“利器”。工作人员手持放大镜,仔细核查图案细节:文字是否清晰、油墨覆盖是否均匀、套印边缘有无偏差、齿孔是否完整……这是邮票质量保障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为严守邮票质量底线,北京邮票厂构建了环环相扣的“三道防线”质量管控体系:第一道由机台人员实时把控,每批邮票先自检再交接;第二道是质检人员检查,同时启动专业检查机开展“人工+设备”双重核验;第三道由质管部抽查小组进行全面检验,对全流程质量情况进行兜底排查,确保所有环节零疏漏。“三道防线”层层递进、相互衔接,以绣花般的细致把控覆盖抽检全流程,全力保障邮票质量,确保成品万无一失。走出车间时,机器的轰鸣声还在耳畔萦绕,角落里的师傅仍在潜心制作印版——这份扎根岗位的专注,源于邮政人共同的心愿。“希望所有人看到这套邮票时,都能感受到震撼。这是我们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献礼,也是对‘精益求精、保质保量保发行’初心的坚守。”郭恩娟的话,道出了邮政人的心声。
方寸邮票,承载着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;匠心坚守,传递着新时代的使命担当。灯光下,刚印好的邮票样张泛着柔和光泽,映照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,也凝聚着邮政人对历史的敬畏、对和平的珍视。
北京邮票厂对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邮票采取双印刷机模式,工作人员按规程严格把控印刷质量,确保成品万无一失。 □朱正义 摄